欢迎来到国画艺术馆!
  • 西狭颂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碑帖是碑刻的拓片,现在保留下来的汉代碑刻原石寥寥无几,凤毛麟角,而《西狭颂》就是其中之一,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西狭颂》碑文的右侧刻着正文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之图象,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二者联系起来看,图文相应,虚实相生,是东汉摩崖石刻艺术中图文并茂的佳篇奇构,当地人把它们合称为《黄龙碑》。《西峡颂》摩崖的另一珍贵之处在于它保存完好。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犹可保重”。汉隶书法“三颂”中最为完整,风采依旧,主要是因为碑体凹进崖壁几米深,上凸下凹,即不被日晒,又避免雨淋。碑刻位于半崖,曾被藤萝遮蔽,一般人很难接近,后来还是被樵夫所发现,举世闻名的《西峡颂》才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西峡颂》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掀起了《西峡颂》研究热。它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详情】
  • 石门颂
    《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不。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2行,行30或31字。总共655字。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查看详情】
  • 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三国时期魏政权正始二年(241年)刻石,今存文11行110字,古篆、小篆与隶书三种书体刻同文。三体石经于史籍中原称“三字石经”,后称“魏石经”或“正始三体石经”,是以《尚书》、《春秋》、《左传》为内容的石刻。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以弘儒训,以重儒教。此外,石经文字有校正文献内容与文字、书体之功用,《魏书·列传术艺》载:“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列传·游明根刘芳》记:“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此块刻石存文古篆36字,小篆39字,隶书35字,铭文为《尚书·周书·君奭》内容。三体石经遗存的文字与其书体至今仍是研究文字与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
    【查看详情】
  • 王舍人碑
    王舍人碑,中国东汉碑刻。刊立于东汉光和六年(183)。1982年出土于山东省平度县灰卜乡侯家村。碑形为螭首、龟趺,造型生动,雕刻精美。螭首龟趺之碑在晋以后成为较普遍的形制,但存世汉碑作此式者,此碑为仅见之例。螭首宽0.75米,残高0.6米,厚0.21米;龟趺长1.25米,宽0.9米,高0.33米;碑身上段残去一截,现高1.1米,宽0.78米,厚0.21米。碑文下部剥蚀甚重,字迹不清。现存约180余字,共12行,每行字数不等。碑额阴文篆书,存“汉舍人王君之”6字,字体宽博舒展。碑文记王舍人少有节操,治尚书欧阳。据文中“□灵台之格,展浑仪之枢”,知其生前所任“舍人”一职应属灵台待诏。《续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灵台待诏设舍人一人。碑文字体为典型隶书,形体方正,用笔沉稳,艺术价值很高。
    【查看详情】
  • 郙阁颂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甫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武都太标管理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祟,各种金石学专着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着,多有着录,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查看详情】
  • 白石神君碑
    《汉白石神君碑》,东汉灵帝光和六年立。隶书,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三列,上列四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额篆书一行,阳文五字。碑今在河北元氏县。此碑碑字方正整齐,笔力遒劲,但结构板刻,缺乏变化,因此历代学者,书法家对此碑的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宋洪适《隶释》:”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在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丝毫汉字气骨,全与晋魏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耳,”清吴玉晋亦同意此说并提出“叙铭亦非汉人所作”(见《金石存》,翁文网不同意此说,他认为“是碑书法专主方整,在汉隶中最为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犹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更认为吴英晋因洪说而传会。
    【查看详情】
  • 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又称《大开通》,或《开道碑》。东汉永平六年(63年)刻,隶书十六行,行五字至十一字不等。此刻在晏袤以前的欧、赵、洪三家着录中均未及之,至南宋娄机《汉隶字源》始见着录。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始为南郑令临淄晏袤所发现,刻释文于其旁,后被苔藓所掩,六百余年不为人知,不见着录。到清乾隆间,陕西巡抚、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复搜访而得之,遂有拓本传世。杨守敬《平碑记》:“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清刘熙载《艺概》书誉其“隶之古也”。宋晏袤评其“字法奇劲,古意有余。与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建武、水平去西汉未远,故字画简古严正,观之使人起敬不暇。”(《题记》)清方纲谓:“至其字画古劲,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谓:“玩其体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枕经金石跋》)钱大昕谓:“文字古朴,东京分隶,传于今者,以此为最先焉。(《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此刻石用笔以圆笔为主,参以篆意,与同处褒城稍后的《石门颂》、《杨淮表记》刻石用笔相似,但取势不同,此刻石内松外紧,气势饱满,以斜取势,结体奇崛。《石门颂》则结字内紧外松,气势开张,草意味浓。字与《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并为汉著名摩崖,而且年代最早。
    【查看详情】
  • 史晨碑前碑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题跋〉)。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此本“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查看详情】
  • 史晨碑后碑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题跋〉)。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此本“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查看详情】
  • 尚府君残碑
    《尚博碑》,全称《汉甘陵相尚府君碑》,又称《甘陵相碑》。隶书,碑残为两块,一块残高152cm,宽22cm,存文五行;一块残高181cm,宽24cm,存文六行,行皆三十字。无刻制年月,从字体看,当在东汉晚期。1922年洛阳市城北张羊村北陵出土,原存偃师商城博物馆,今藏河南博物院。此碑书体规整秀美,笔法雄健,字势舒展,为隶书成熟时期典型作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