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画艺术馆!
  • 初月帖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查看详情】
  • 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右军书记》著文片段。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查看详情】
  • 寒切帖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纸本。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原文为:“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达到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此帖平和简淡,写时好像毫不费力。许多字,如“得”、“保”、“谢”等字,从结字上看,好像简得不能再简,从笔画看,也已没有那么多转折、顿挫。但简化不是简单,而是高度概括,作到了有点画处甚至无点画处都韵完意足。如此帖残破较重,许多字(如“月”、“羲”、“劳”字等)虽然残破,但气势仍然十分丰满。就整个来说,笔画比较妍润,但有些笔画,如第一个“之”字,“寒切”等字,润中含朴,非常耐人寻味。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查看详情】
  • 杜陵秋兴诗卷(整图)
    王铎诗书画皆在成就,尤以书法见长。其书法诸体皆能,而草书成就最高。本帖体现了王铎草书之精华,展现他不同时期的草书面貌。王铎的草书风格集二王、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特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影响中国书坛四百余年。王铎草书大气磅礡,神采飞动、多姿多彩的韵律感,有着极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他的笔法极其丰富,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在圆转中回锋转折,注意含蓄,同时又用折锋,增强建之势。王铎的笔法成为其书风的重要特征之一,完美地体现了高古与雄强的审美特征;其结体紧密,连绵飞动,姿熊欹侧,奇险生姿;王释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其用墨浓、淡、干、湿变化穷,结合用笔的产、缓形成了极强的律动感。王铎的涨墨法延展了书法的用墨表现空间,提升了墨的情趣张张力,对清以后尚趣派书法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详情】
  • 《草书献之帖》(全图)
    王铎诗书画皆在成就,尤以书法见长。其书法诸体皆能,而草书成就最高。本帖体现了王铎草书之精华,展现他不同时期的草书面貌。王铎的草书风格集二王、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特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影响中国书坛四百余年。王铎草书大气磅礡,神采飞动、多姿多彩的韵律感,有着极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他的笔法极其丰富,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在圆转中回锋转折,注意含蓄,同时又用折锋,增强建之势。王铎的笔法成为其书风的重要特征之一,完美地体现了高古与雄强的审美特征;其结体紧密,连绵飞动,姿熊欹侧,奇险生姿;王释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其用墨浓、淡、干、湿变化穷,结合用笔的产、缓形成了极强的律动感。王铎的涨墨法延展了书法的用墨表现空间,提升了墨的情趣张张力,对清以后尚趣派书法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详情】
  • 《李白忆旧游诗卷》(全图)
    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阶段的书风,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查看详情】
  •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整图)
    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自署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绫本。草书。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自作诗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明崇祯十五年,王铎流寓怀州,受到张公祖的款待,并有诗作赠他,一是《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一是《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款署“崇祯十五年三月夜”,可知与“壬午春莫书于怀州公署”的行书五律长卷乃同时所书。张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写山水,兼通医道。卷中以“公祖”称之,此人应是怀州的地方官。本卷的书写时间既与上述两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内容又与当时王铎与张公祖频繁往来的经历一致,可被视为此卷确系王铎真迹的佐证。崇祯十五年王铎五十岁,经历过对二王、东晋和米芾长年累月的执着学习,终于完成了“自化”。其此前的作品,对二王与米芾"如灯取影,不失毫发"(钱谦益《牧斋全集·有学集》),到《赠张抱一行书诗卷》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时,已摆脱了“仿”的痕迹,有了主体性较强的跌宕雄逸的意态。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亦是王铎草书长卷迄今所见较早的一件。
    【查看详情】
  • 韩愈进学解(整图)
    鲜于枢与赵孟俯齐名,是元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其作品骨力劲健,真气饱满,行笔自然潇洒。本卷是鲜于枢传世书法作品中年较早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
    【查看详情】
  • 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查看详情】
  • 食鱼帖
    《食鱼帖》,亦称《食鱼肉帖》。唐·怀素书。墨迹本。古摹本。纸本。草书。八行,五十六字。。钤有“希字半印、“军司马印”、“赵氏子昂”“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原藏于青岛市博物馆。明顾复《平生壮观》、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等着录。怀素《食鱼帖》略有破损模糊,但是“墨色浓润,神采不失”。其文曰:“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日怀素藏真白。”《食鱼帖》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风格在真迹《苦笋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间,结字亦近宋临本《自叙帖》。亦有评者以为笔划稍嫌滞涩,枯笔中见有徐徐补描之迹,应是半临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见只有唐摹《万岁通天帖》,能与比拟,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与真迹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鉴定家徐邦达先生1979年曾撰文论证此帖,学术界公认此为徐先生重要鉴定发现成果之一。《食鱼帖》经北宋人吴吉吉题跋,又钤有元代赵孟兆页、乔篑成、张晏、张雨,明代项元汴、项笃泰、华幼武和清代何元英等收藏、鉴赏家印88方,历四朝,传千年,流传有绪,是现存怀素四件公认传世作品中的佳作,弥足珍贵,堪称国宝。
    【查看详情】